3D打印技術為個人手辦制作提供了低成本、高靈活性的解決方案,但打印件常存在層紋明顯、表面粗糙、支撐殘留等問題。后處理是提升模型品質的關鍵環節,需通過系統化工藝實現從“打印件”到“收藏品”的蛻變。本文從個人工作室條件出發,梳理高效后處理流程與核心技巧。
一、后處理核心目標與挑戰
目標
- 消除層紋與支撐痕跡,實現表面光滑度Ra<3.2μm(接近注塑件水平);
- 增強結構強度,避免薄壁部位(如發絲、武器刃口)斷裂;
- 還原動漫原作的色彩與質感(如金屬光澤、皮膚紋理)。
挑戰
- 個人設備受限(如無CNC精雕機、噴漆房);
- 材料多樣性(樹脂/PLA/尼龍)需差異化處理;
- 時間成本與效果平衡(單件處理時長控制在8小時內)。

二、分階段后處理流程與操作要點
階段1:基礎修整(2-3小時)
目標:去除支撐、修復缺陷、初步平整表面。
工具:斜口鉗、筆刀、砂紙(400-2000目)、補土(田宮牙膏補土)、熱風槍。
操作步驟:
- 支撐拆除:
- 樹脂模型:用斜口鉗沿支撐根部剪斷,避免直接撕扯導致模型破損;殘留凸點用筆刀刮除。
- PLA模型:溫水浸泡5分鐘軟化支撐膠點,再用鑷子剝離。
- 缺陷修復:
- 孔洞/層間脫膠:填充補土,待干燥后用400目砂紙打磨至與模型表面齊平。
- 薄壁斷裂:用0.2mm直徑的ABS絲熔接(熱風槍230℃加熱絲端,快速粘合斷裂面)。
- 粗磨處理:
- 按400→800→1200目順序打磨,每道砂紙需徹底清除前道劃痕;
- 曲面部位(如角色面部)使用海綿砂紙,避免平面砂紙造成過度磨損。
階段2:表面強化(1-2小時)
目標:提升模型硬度、耐刮擦性及噴漆附著力。
工具:紫外固化燈(樹脂模型)、環氧樹脂涂層(PLA模型)、噴砂機(可選)。
操作步驟:
- 樹脂模型:
- 二次固化:將模型浸入透明樹脂中,用405nm波長紫外燈照射20分鐘,增加表面硬度(從70D提升至82D)。
- 噴砂處理(可選):使用80目玻璃珠噴砂,形成均勻啞光面,增強后續噴漆附著力。
- PLA模型:
- 環氧涂層:按1:1比例混合Epoxy 300樹脂,均勻涂刷模型表面,室溫固化24小時后硬度達85 Shore D。
- 原子灰處理:薄壁部位涂抹薄層原子灰,填補微小孔隙,提升結構強度。
數據支撐:
經環氧涂層處理的PLA模型,抗沖擊性能提升3倍(ISO 179落錘測試斷裂能從5kJ/m2增至15kJ/m2)。
階段3:質感塑造(3-5小時)
目標:通過噴漆、電鍍或舊化工藝還原動漫原作風格。
工具:氣泵(0.8MPa)、噴筆(0.3mm口徑)、水性漆(郡士、AV手辦漆)、遮蓋帶、舊化粉彩。
操作步驟:
- 底漆噴涂:
- 樹脂/尼龍模型:噴涂灰色水補土(1000目),檢查表面缺陷;
- PLA模型:先噴涂白色水性底漆,再覆蓋灰色水補土,增強色彩飽和度。
- 主色分層:
- 使用遮蓋帶劃分色塊(如角色服裝分區),按“由深至淺”順序噴涂主色;
- 金屬質感:先噴黑色底漆,再薄涂鋁粉漆(如Tamiya XF-16),最后用透明橙漆模擬氧化效果。
- 細節強化:
- 面部:用0.2mm勾線筆蘸取稀釋后的膚色漆,描繪眼窩、嘴角陰影;
- 武器:干刷銀色漆(如Vallejo Metal Color)突出刃口高光。
- 舊化處理(可選):
- 銹跡:用海綿蘸取棕色粉彩輕拍模型邊緣,模擬金屬腐蝕;
- 磨損:用砂紙輕微打磨武器握柄,露出底層黑色底漆。
效果標準:
金屬質感模型需達到光澤度80%-90%(60°角測光),寫實風格模型消光漆覆蓋率需≥95%。
階段4:最終保護(0.5小時)
目標:防止漆面氧化、刮擦,延長模型壽命。
工具:消光/亮光保護漆(郡士B514/B530)、UV防護盒。
操作步驟:
- 均勻噴涂1-2層保護漆(消光漆用于寫實風格,亮光漆用于科幻模型);
- 室溫干燥24小時后,將模型放入UV防護盒(透光率<5%),避免陽光直射導致褪色。
數據支撐:
經保護漆處理的模型,在50℃/85%RH環境下老化500小時后,色差ΔE<2(符合ISO 11664-4標準)。
三、個人后處理效率優化技巧
模塊化工具架:
用3D打印制作噴漆轉盤、砂紙固定架等工具,減少操作中斷時間(單件處理時長縮短20%)。
批量處理策略:
同時處理3-5個相似模型,共享打磨、噴漆等工序,提升設備利用率(單位時間產出提升40%)。
數字化輔助:
使用Photoshop生成遮蓋帶切割圖紙,通過激光切割機精準制作遮蓋模板(誤差<0.1mm)。
四、安全與環保規范
通風要求:
噴漆作業需在通風櫥或室外進行,VOCs濃度控制在<50ppm(符合OSHA標準)。
廢棄物處理:
砂紙、遮蓋帶等分類回收;殘留漆料用稀釋劑清洗后,交由專業機構處理。
個人防護:
佩戴N95口罩、防化學手套及護目鏡,避免吸入漆霧或接觸腐蝕性化學品。
個人3D打印手辦后處理需遵循“基礎修整→表面強化→質感塑造→最終保護”的標準化流程,結合材料特性選擇差異化工藝。通過模塊化工具、批量處理及數字化輔助,可在有限條件下實現專業級效果。隨著水性漆、生物基補土等環保材料的普及,未來個人后處理將更兼顧效率與可持續性。
上一篇:3D打印醫療支架如何定?患者CT數據建模全流程
下一篇:3D打印跑鞋,2025年碳板中底減震技術升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