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D打印技術在點陣結構制造中的優勢
3D打印技術通過逐層添加材料的方式,能夠制造具有復雜幾何構型的點陣結構,充分釋放其輕量化潛力,成為該領域首選制造技術。其中,選擇性激光熔化(Selective Laser Melting, SLM)作為成熟工藝,以加工精密零件著稱,其工藝參數多達100余個,典型參數包括激光功率、掃描速度、掃描方式、層厚及激光軌跡重疊率。
SLM工藝缺陷與性能影響
工藝參數不匹配會導致顯著熱梯度變化,引發殘余熱應力,導致結構內部出現翹曲、裂紋、幾何斷層等缺陷,大幅降低金屬點陣結構的比強度、剛度及能量吸收能力。例如,多孔結構的高比強度特性會因單元細胞缺陷而衰減。
缺陷檢測與安全評估技術
金屬點陣結構因內部結構復雜、吸聲性強等特性,傳統無損檢測難以穿透內部。工業CT技術憑借高穿透性和分辨率,成為觀察復雜晶格內部缺陷的核心手段。通過SLM制備樣件并經CT掃描,可實現缺陷智能識別與安全評估,為結構健康使用提供理論保障。

天然與人工細胞結構材料對比
1. 天然材料啟發與應用
木材、軟木、骨頭等天然細胞結構材料歷經數世紀應用,其結構被現代技術模仿,如人造蜂窩結構和泡沫結構。細胞結構在輕量化與能量吸收應用中具有顯著優勢,但需注意其變形行為特性。
2. 人造細胞結構分類
- 金屬泡沫結構:通過熔融金屬注氣或發泡劑制造,成本較低但細胞排列隨機,導致機械響應不一致,需過度保守設計。
- 金屬點陣結構:區別于泡沫的隨機性,其單元細胞具有規則性與重復性。Gibson定義其為桿/板網狀結構,Ashby強調其單元尺度達毫米/微米級,需作為獨立材料分析力學特性。
3. 點陣結構拓撲分類
- 基于桿的結構:如立方體、八元桁架、金剛石結構,設計簡單但制造與骨固定性能待優化。
- 基于三周期最小表面(TPMS)的結構:如Schoen螺旋二十四面體、Schwartz金剛石結構、Neovius結構,在可制造性與骨固定方面具潛在優勢,但性能對比仍需深入研究。

點陣結構制備技術演進
1. 傳統制備方法局限
- 熔模鑄造:英國劍橋大學提出,受金屬流動性限制,難以制造復雜結構,模具成本高且易產生缺陷。
- 交錯纏繞法:2006年Fan等開發金字塔結構夾層結構,剛度46.0MPa、強度0.77MPa,但波浪形支柱降低性能。
- 擠壓與電火花加工:2007年D.T. Queheillalt采用6061鋁制備金字塔夾層結構,驗證節點性能與桁架/表面一致。
2. 創新制備技術
- 編織法:2010年Yan等開發可控支柱框架的編織方法,制備CFRC夾芯板、殼體等,并設計自動編織機。
- 模型熱壓法:Xiong等采用單向碳纖維-環氧樹脂預浸料制備點陣結構,Wang等測試其面外/面內壓縮性能,發現支柱密度增大可提升力學性能,但連接處為最薄弱環節。
- 纖維纏繞法:2016年Li等制備碳纖維增強波紋夾層筒,實現高強度、剛度與輕量化,并通過強度-基頻優化制備超輕強缸體。
3. 技術挑戰與發展方向
現有方法多限于拓撲簡單結構,設計自由度受限。未來需突破復雜結構制造限制,優化工藝參數匹配性,深化基于桿與TPMS結構的性能對比研究,推動點陣結構在航空航天、汽車等領域的規?;瘧?。
上一篇:3D打印點陣結構技術演進與性能優勢
下一篇:3D打印點陣結構工業制造新范式與多領域應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