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D打印PLA超疏水多孔材料表面蒸發實驗分析
一、液滴蒸發模式特性
在親水表面,液滴蒸發時接觸角和接觸半徑同步減小,呈現典型的MIX模式變化特征;而在疏水及超疏水表面,液滴蒸發過程則經歷CCA(恒接觸角)→ CCR(恒接觸半徑)→ MIX三種模式的動態轉變。疏水/超疏水表面蒸發過程中,液滴會吸收凝聚能量至臨界點后發生跳動現象,隨后迅速蒸發殆盡。跳動前后,液滴依次經歷不同潤濕模型轉變,最終趨近或達到Cassie狀態(固-液接觸面封存空氣)。實驗驗證了液滴體積的2/3次方與蒸發時間符合2/3次冪定律,證實了蒸發過程的規律性。
二、蒸發速率影響因素
- 親水表面:液滴鋪展面積大,水蒸氣擴散效率高,蒸發速率大;但蒸發制冷效應導致蒸發速率波動顯著。
- 疏水/超疏水表面:液滴鋪展面積小,固-液/氣-液接觸面積小,蒸發過程中周圍水蒸氣密度逐漸升高;滾動特性促使形成穩定的Cassie狀態,空氣導熱性差導致蒸發速率較小,且蒸發制冷對速率的影響弱于親水表面,整體蒸發速率顯著低于親水表面。

三、材料制備與性能優化
通過3D打印改性光固化樹脂制備多孔材料,經潤濕性調控發現:當HN-SiO?質量分數1.5%、修飾時間45min時,樣品F性能最優(接觸角CA=166.1°,滾動角SA=5.62°)?;诖酥苽涞挠退蛛x器對正己烷、甲苯、石油醚、三氯甲烷、大豆油的分離效率均>95%,多次循環后仍保持>88%的分離效率。
四、自清潔與防結冰性能
- 自清潔性能:表面碳粉易附著于孔隙內,導致不同黏附性超疏水表面的自清潔功能差異不顯著。
- 防結冰性能:超疏水表面水滴比親水表面更易結冰,主因是親水表面與水滴/孔隙接觸面積大,孔隙內空氣的隔熱作用減弱了熱傳導效率。
五、研究不足與展望
- 現有局限:3D打印多孔樣品孔徑偏大,油水分離時對混合物的承載能力有限;雖具應用價值,但需拓展至微納孔隙以擴大應用范圍。
- 未來方向:從能量角度深入分析液滴蒸發波動現象,探究蒸發過程中能量變化規律及躍遷機制,以全面揭示多孔超疏水表面的液滴蒸發特性。
上一篇:3D打印樣品性能提升的全流程解析
下一篇:3D打印賦能超疏水低成本制備與多性能驗證一體化